閱盡
  公開場合,真話不多,這是讓人尷尬的事。近日,廣州民調機構隨機抽樣全國2000位城市居民進行電話訪問,結果顯示,認為在官場、商場和職場講真話“不多”的分別為68%、63%和47%。
  官場、商場和職場,是社會交往的主要場合。在這些場合,認為“真話不多”的,即便最低的職場,占比也近半,官場與商場更高達六七成。公開場合不講真話,難道都是“假話”,或者“鬼話連篇”?
  這倒要具體分析。首先強調,不講真話,並不意味講的都是假話。比如,在各種儀式性場面上,許多人都善講各路大話套話空話,這算不算假話?廣州方言里“大話”與假話等同,但普通話里卻並不同義。口氣大了又怎樣?那是為了鼓舞士氣。誇誇海口又如何?那說明目標遠大有幹勁。至於能否實現,或做到幾分,反正到時沒考核,沒檢查,另說了。只是,這樣的話說多了,在群眾眼裡,承諾、指標、計劃等統統無法兌現,“神馬都是浮雲”,不是假話又算什麼?
  問題是,有的官員就喜歡這種講話方式,“表態不積極,思想有問題”,不看能力如何、幹得怎樣,先看態度、站隊。作為下屬,曉得上頭吃這套,自然上行下效,上頭喜歡聽什麼,就講什麼,跟緊領導沒錯。再說了,啥時都得看主流,看大勢,成績是主要的,問題是小數點後面的。對領導講缺點,談不足,豈不承認自己能力差鑾遙衙芎屠呀桓廈媯癲蝗昧斕寄芽埃�
  浮誇虛榮浮躁,自然與真話無緣。所謂的批評,也成了升級版的吹捧。班子內部:某某同志胸有大局,就是不註意小節;下級對上級則是:某某領導,我要嚴肅批評你,為了工作你太不重視身體!
  但是,把“真話少”都歸咎於官員,那也冤枉。那六七成的比例中不也有老百姓嗎?只是,群眾說的真話領導是否真愛聽?倘若反映實際問題,領導總跟你打哈哈;倘若遇到個愣頭青,頂撞了領導,或真批評幾句,人家臉上立馬“晴轉陰”,哪天送你雙小鞋穿就慘啦。如此這般,弱勢的小民還敢講真話?結果恐怕要麼曲意奉迎,要麼裝啞巴。
  調查稱,認為在親友間“真心話”多的比例最高,達83%。這表明,社會似乎有兩套話語體系,公開場合,即便不說假話,但得有一套獨特的“說話行頭”;回到家,親人之間,則放下麵紗,無所顧忌。但仍有近一成人認為,親友間的真心話也“不多”,這又為何?是親情不夠,有隔閡?還是習慣了“外面世界”的話語方式,對親人講話也像做報告?
  國人習慣講究“內外有別”,因此,在不同場合,講話分寸與方式方法的把握略有差異,或可理解,但絕不應是講“真假話”的必然分野。否則,或終有一天,人人都習慣了社交場合“虛虛實實”的講話方式,連親人間也不例外,那“真話”就真像熊貓一樣稀罕了。編輯: 楊日  (原標題:“真話”會否稀罕如“熊貓”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zmdmzja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